首页  >  新闻公告 / 行业新闻 /

中医药:民族传统产业如何复兴?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 2013-09-25 10:19:56 | 【 评论 】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体现中国元素。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其发展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更对民族振兴、国家繁荣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随着健康观念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简便验廉大有可为

传统中医药的特点可以简化为四个字:“简便验廉”。直到今天,这一优势仍然存在。例如,在2009年甲型流感传播期间,我国科技人员结合了分别有2000年和200年历史的两个古方,研制出金花清感方,在疗效、成本、毒副作用方面均优于进口西药达菲。

2008年,中国社科院成立了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在4年多的时间里,调研组对22个省区市的近60个市县区旗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执行组长、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陈其广在调研报告中指出,中医药在养生保健、疾病预防和治疗多个方面都具有经济成本和技术效用上的优势,因此在医药领域对于我国有重大战略价值。此外,在我国的经济、文化、安全、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战略领域,中医药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显示,2012年,中医以4.14%的医疗机构、8.99%的人员、5.84%的财政投入,承担了15.26%的急、门诊和11.34%的住院医疗任务。

陈其广向记者介绍,中医的门诊费用平均比西医低20%,而美国人均医疗费用是我国的60倍左右。如果照搬美国的医药方式,我国患者和政府都将难以承受高昂的费用。

在他看来,之所以西医的费用高于中医,与两种医疗方式使用不同技术手段有关。例如:如果把医疗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诊、断、治,那么西医在“诊”的过程中必须大量依靠未必涉及医学知识的现代物理、化学手段。而中医则是把“诊”和“断”两个阶段集成在必须运用医学知识和经验的"望闻问切"之中,从而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中医这种必须依靠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感官技能的""由于物耗、能耗不那么直观,得不到国家医疗收费制度的认可,尽管降低了医疗费用,却也使中医机构和人员的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陈其广指出,传统中药与现代西药的根本区别在于二者背后的医学哲学和理论方法体系的不同。传统中医药源于农业文明,强调天人合一,人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得到健康,其基本思维方式是辨证的整体论;而现代西医药则来源于工业文明,强调用人的自主创造力去挑战自然、战胜自然,其思维方式主要是分析的还原论。

在这两种哲学和理论体系的指引之下,中药从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中取材,最终通过医生对患者具体情况的综合判断后,对多种药材进行配伍组合,因此是用一种整合的“方”而不只是具体的“药”来治病。而西药则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获得固定成分、固定结构的人工化学合成药物。但由于动物实验和三期临床试验的局限性,西药自问世以来,不断遇到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的问题,因此大多数品种已经被淘汰了,例如取自中药材青蒿的青蒿素就很快因为单体的耐药性问题而最终不得不回到复方的道路上来。

因此,陈其广指出,不能把现代西医药的思路直接应用于中医药,否则就会出现问题。一些所谓的“现代中药”,抛弃了中医理论的性味观,用西药的成分论观点来看待和使用中药,这在催生了中药提取物市场的同时,也造成了优秀中药材的大量浪费,并衍生出药渣冒充药材的问题。又如中药注射液,轻视了中药作为天然物的性状不易稳定的特征,改变了传统中药内服外敷的安全给药途径,而是采用血管注射方法,增加了安全风险。

 “最重要的是秉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药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互相配合,而不是贸然把两个不同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体系结合起来。”陈其广强调,“作为典型的民族传统产业,中医药只有首先遵循自身的原理和规律,才能得到健康、自主、可持续的发展。”

亟待突破三大制约

近年来,在“中西医并重”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十一五”期间,我国中药行业年均增长率22%,超过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2006年,我国中成药的工业产值是1227.69亿元;到2010年,中成药的产值达到2466亿元,而中药全行业实现工业产值3172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1.25万亿元)的1/42012年,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产值达到4126亿元和1020亿元,中药全行业的工业产值已经占到医药工业总产值(1.83万亿元)的28%,而今年则有望提升到1/3

对于“洋中药”大量返销国内的传言,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副主任于志斌用数据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进行了澄清:2012年的中成药进口几乎有一半是来自香港的“京都念慈庵”产品,占了2.7亿美元进口总额中的1.2亿,此外还有许多从港台进口的驱风油等产品,而日韩的汉方药和德国的植物药的进口量则很小,与国内中药市场800亿美元左右的销售总额相比,就更是杯水车薪了。

但是,一些长期困扰中医药发展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从五个方面概括了这些问题:中医思维弱化、中医特色淡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评价西化。

陈其广对记者指出,中医药想要得到持续的发展,需要突破三大因素的制约。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观念。20世纪以来,受到激进反传统思潮的影响,人们逐渐把传统文化看成是落后文化,并进而走上了机械唯物的唯科学主义的歧路。其次是医药管理体制。在一些领域,“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而是用西医药的思路来管理中医药行业,并且缺乏统一的部门协调,造成了许多不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例如1999年执业医师法施行之后,在资格考试中要求中医考西医知识,却不要求西医考中医知识。而在日本,前些年却明确要求西医在考试时必须考传统医学知识。再次是运行机制。在前一阶段出现医疗过度市场化的情况下,各类药品制造企业的商业贿赂大行其道,导致过度医疗的乱象,而中药、尤其是中药饮片的廉价则反而成了市场竞争中的劣势。

对此,陈其广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快推动中医药立法的出台,从而实现中西医的分业管理,引入传统中医师、传统中药师的执业资格制度,改变不合理的医疗收费制度,并加大政府财政扶持道地中医药的力度。

陈其广还提醒,我国应该在利用祖国传统医药学方面走到外资的前面。随着化学药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而且研发新药的难度、失败率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外资巨头便以战略眼光挺进中药领域,因为依靠中医药上千年积淀的理论,能节省大量研发时间和资金、物质投入,并获得现代知识产权的保护。

迈出国门造福世界

近年来,随着“治未病”的预防理念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自然疗法”的应用在全世界越来越普及,中医药走向世界获得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自“中药国际化”概念提出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中药产品已经销售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已从1996年的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5亿美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中药出口产品类别多是以低附加值的原料类产品为主,高附加值的中成药出口额一直在低位徘徊。以2012年为例,我国出口中药25亿美元,其中作为原料的中药材及中药材提取物出口额达到20亿美元,占比超过80%,而中成药出口额仅为2.6亿美元,只占出口额的10%

中成药进入欧美市场仍然困难重重。在美国市场,天津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虽然是以西药的方式走出去的,而且在1997年就已通过美国食品药监局(FDA)的新药临床研究审评,但目前只是进入第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大大超过了通常10年左右的审批时间,以药品身份在美国上市仍有许多不可知因素。而在欧洲市场,根据2004年的《欧盟传统草药注册指令》注册成功的中成药,目前只有成都地奥的心血康胶囊,但由于缺乏中医理论指导,该药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临床主药,只能说是辅助药。

陈其广提出,应从文化交流入手,通过“以针带医、以医带学、以学带游、以游带药”,逐渐在海外推广中医药。但他同时指出,医药并不单纯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首先要立足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强行改造、弱化乃至消除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切合国外引进中医药的初衷,即治疗现代西医药不能起效或疗效不明显的疾病;其次要看到优秀的中医中药目前还非常紧缺,在跨国企业具有知识产权的西药、医疗器械占据大半国内市场的情况下,中医药行业应该把服务于本国人民作为首要任务。

于志斌认为,在中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既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全盘西化,关键是要促进中药的现代化,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研究中药、现代化的语言表达中药,从而让世人了解并接受中药。为此,要打造中药的国际标准,以此来减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并带动我国中药产业的整体升级。同时,以文化交流为契机,宣传推广传统中医药文化,并借鉴针灸推广的成功经验,对中医的正骨、刮痧等疗法和中药在许多病症上的疗效进行展示。这样,才能以中医带动中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这也是从医者最本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