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公告 / 行业新闻 /

野生中药材保护迫在眉睫 吹响中药资源保护集结号

来源: | 2014-03-20 16:24:13 | 【 评论 】

发菜,一种形似发丝的菌类,因和“发财”同音而在我国备受青睐。 近年来,发菜价格的屡屡攀升,促使很多人不顾一切地冲进草原进行挖掘。

中药药材正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

“内蒙古发菜产区面积约1.4亿亩,食用发菜的滥采导致内蒙古草原约18%,也就是近15万平方公里的草地出现退化。”近日,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研究员冯起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国,过度挖采不仅使包括冬虫夏草、发菜等在内的2000种中药材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也破坏了原本就稀疏的植被,引起了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甚至沙化。

“中药材产业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生态问题。”冯起表示。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冯起介绍说,我国约有1.28万种中药材资源,包括1.114万种植物和1580多种动物。

然而,药用植物的大量采集和挖掘,不但使中药材资源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世界上98%的冬虫夏草采挖自我国的青藏高原。

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每到虫草采收季节,当地人都会组成一支庞大的“挖草军团”,奔赴30005000米的高山上采挖珍贵的虫草。据统计,仅三江源保护区一年就有12万人参加。

冯起告诉记者,尽管政府禁挖限挖,但仍阻挡不住来自四面八方的“淘金者”。虫草滥挖除了使青藏高原周边的虫草资源产量降低、质量下降外,更冲击着高原的生态环境。

“冬虫夏草的采挖季节正是高原草甸万物复苏的生长期。若不控制采挖规模,每采集一根虫草,都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本来就稀疏的植被被破坏后,裸露的泥土极易引起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甚至沙化。”冯起表示。

除了虫草、发菜外,甘草、麻黄、防风等中药材在采挖过程中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内蒙古、新疆、宁夏的荒漠地区,盛产甘草、麻黄、防风等固沙中药植物。其中,甘草根茎深达10米左右,可覆盖6平方米土地,防风固沙作用极为显著。但是,由于管理无序,滥挖滥采,导致甘草遭遇了空前浩劫。

产、学、研、医一体化的和田维药业

俗称“沙漠人参”的寄生药材肉苁蓉,以前广泛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地。也是因为人为的乱采滥挖,现在成片的肉苁蓉已经很少见。 新疆和田是中草药材的主要生长地,也是维药的发源地。生长了雪莲、鹿茸、鹿鞭、鹿筋、灵芝、冬虫夏草、红花、肉芙蓉、天府、肉苁蓉等珍贵的中草药材,药材品种繁多,产量丰厚。然而,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破坏,肆意采挖中草药材,而今的和田中草药材已面临着产量严重下降的威胁,甚至于有些珍贵的中草药已经濒临灭绝。

和田维吾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坐落于新疆和田,组建了集"产、学、研、医"一体化的高科技维药龙头企业,该公司以中国最大的维吾尔医医院和田地区维吾尔医医院、中国唯一的维医院校和田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大学药学院以及维药药物研究所为依托,秉承2500年维吾尔医医药文化的精髓,汲取中西方医药之精华,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高新技术,以深入探索、挖掘、研制维吾尔传统药物、天然药物、民族新特药物为重点,全面致力于现代维吾尔医医药、维吾尔民族特色、有机、绿色、健康食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为保护和宣扬民族药做出了表率和重要贡献。

和田维药推出的伊木萨克片在治疗早泄领域获得了不小的反响,被用于临床一线用药,为很多患者解决了烦恼。还有一款专用于治疗性欲低下,改善勃起功能的处方药——罗补甫克比日丸疗效显著,它在新疆民间的应用极广,至今仍然是维吾尔族三十岁以后的男性必吃的日常生活保健品。五百年疗效的验证,足以说明它的作用了。和田维药建成的一体化生产链条,从采集药材,到处方药的销售全部由公司把关,保证了中草药的质量和成品药的真实可信。科学化的开采和生产药材,也为中草药合理利用和保护开拓了发展的新方向。

中药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

中药材的无序开采,带来的不仅是药用植物本身的濒临灭绝,也导致相关物种迈向消亡的境地。 2011年,中国环境科学院生态所在陕西秦岭调研时,发现中华虎凤蝶的寄主植物杜蘅被大面积采挖后,中华虎凤蝶也开始锐减。

杜蘅是中药材和调料。随着市场价格的走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挖采,杜蘅在太白山地区的数量下降了90%,相应的中华虎凤蝶的数量也下降了90%。类似的命运也屡屡降临到其他中药材植物的身上。

冯起担忧地告诉记者,如果我国仍延续现有的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恶化将严重危及到可持续发展。“许多野生中药材及其生境内的其他植物,很可能也会像华南虎一样消失。”

对此,冯起表示,各级政府须理解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目标之间的角逐所产生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政策与当地需求之间强有力的协调,以达到经济增长与环境需求实现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野生资源枯竭、道地药材以及部分规范栽培品种产量不能完全满足中药产业需求,中药材价格大幅波动,市场极不稳定。”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天士力(行情 股吧 买卖点)集团董事长闫希军提交了《关于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促进中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认为中药资源问题已成为中成药产业健康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中药资源危机,再一次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朝阳产业的危机

据统计,2002~2012年间,中药工业产值增长迅猛,2002年为500亿元,2005年就已超过1000亿元,2009年超过2000亿元,2010年超过3000亿元,2012年激增至超过5000亿元。2012年中药产业产值已经超过医药(行情 专区)产业总产值的1/3,与化学药、生物药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告诉记者,在当今中国的经济领域,中医药产业无疑是公认的“朝阳产业”,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和认可。中药资源除了药品消耗外,许多制药企业布局大健康产业,如凉茶、日化品、保健食品(行情 专区)等均开始添加中药成分,一定程度扩大了中药资源的需求量。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中药资源的需求增加,各种形式的中药出口增长迅速。

然而,这个朝阳产业却正面临着一场资源危机。农工党在今年政协会议上以党派提案的形式就中药资源问题提出了建议。该提案指出,在国内,由于近年来资本的轮番炒作,市场过度追求暴利,导致中药材资源过度消耗,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中药资源数量减少,部分药材的临床用药受到影响;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借助我国所出口中药材的质量优势,大量开展药效成分功能基因挖掘,进行药用有效成分粗提,以筛选有优势的活性成分,并对这些基因和成分以专利保护,间接掠夺了我国的中药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港澳台交流合作中心原主任王承德以冬虫夏草为例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牧民用500克冬虫夏草换一两角钱一包的香烟,10年前1公斤冬虫夏草达到六七千元,2012年平均价高达每公斤10万元,冬虫夏草摇身成了奢侈品!导致虫草资源量已陷入‘越少越贵、越贵越挖、越挖越少’的恶性循环。”与药材资源毁灭性采挖伴生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媒体报道称,每年5~7月,青藏高原虫草主产区会迎来“挖草大军”,每挖一根草,就得掘地8~12厘米深,刨出约30平方厘米土壤,留下坑洞无数,水土流失严重,并延伸扩展至整片高原草甸。

资源的不稳定已让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成药企业倍感压力。闫希军介绍,在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203个中药品种中,有189个是复方品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987个中药品种也多为复方药品。目前中药材不仅产量不稳定,而且部分中药材的重金属、农残污染严重,已影响到复方中成药品种的持续供应,严重影响国家基本药物的安全与保障。

    家底不清管理模糊

张伯礼告诉记者,我国分别于1960~1962年、1969~1973年、1983~1987年组织开展了三次全国范围的中药资源普查。历次中药资源普查获得的数据资料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最近的一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距今已近30年。在这30年里,中药材的需求量、资源蕴藏量以及主产区分布等已发生了巨大变化,30年前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结果已不足以指导现实的产业政策和资源保护规划。”

农工党提案同样认为,“家底不清”是当前中药材管理瓶颈之一。由于前三次普查的历史数据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中药资源家底不清,信息不对称,难以发挥其指导生产的作用,使得资源保护措施和产业政策的制定依据不足。

与此同时,中药资源管理的职能被林业部门、农业部门、工信部门、科技部门、药监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共同承担,结果导致职能分散,中药资源保护管理的主体不清。农工党提案指出,家底不清、管理主体未明进而导致中药材产业规划不健全。中医药产业规划仅在各中药材种植、销售大省各自为战,没有国家层面的统筹,中药材生产—销售运营—市场建设都各行其是,没有规范的市场秩序。分散的医药科研力量亦难以形成合力,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总体效益低下,产业升级艰辛。

在濒危药用动植物保护方面同样面临法规缺失的局面。据了解,目前我国专门针对中药资源保护的法律只有《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条例附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收载野生药材物种76种,涉及中药材仅仅42种。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仍然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约束。鉴于优质中药资源多出口国外市场,农工党建议调整中药资源进出口政策,明确资源出口和国内使用策略,制定针对中药资源出口“红皮书”,实施管制目录,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保护国内中药资源。

管理秩序亟待完善

农工党在提案中建议尽快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尽快摸清家底,加强监督管理,加强中药资源方面的立法和现有法规的修订,重建中药资源管理秩序。张伯礼同样建议尽快全面、正式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并以普查为切入点,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建立中药资源科研和服务体系,特别是要加强推动中药资源普查与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评估等工作的结合,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据了解,从2011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试点范围已覆盖31个省份。通过试点工作,积累了现代科技条件下全国范围开展中药资源普查的组织管理经验。

闫希军则提出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供应和质量,促进中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基本药物中药品种的药材战略储备,引导中药材市场理性发展,保障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建议可以对中药材种植基地及农户给予一定补贴,建立保险(行情 专区)机制,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以及鼓励企业设立自己的中药种植基地等。

“应尽快明确中药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在国家层面加强对全国中药资源的管理。”农工党提案建议,由国务院领导牵头,在国家层面成立中药产业发展办公室,统筹协调部署中药产业发展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尽快启动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查清我国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等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医药资源管理、保护及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议。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构建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中药材产销对接无缝化,以及中药材市场信息透明化。政府还应帮助成立中药产业的专业投融资平台,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鼓励企业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实现合并,建立大型企业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农工党在提案中还建议大力推广“药农—公司—基地”的集约化种植模式,保证药农利益,缩短供应链,严格初级市场的准入制度,缩小行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