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公告 /

低价药概念股热炒与清单的尴尬

来源: | 2014-07-10 15:27:54 | 【 评论 】


低价药概念股热炒背面:差别定价体系仍待完善

58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公布了首份国家低价药清单后的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全国近30个省市的主管部门快马加鞭地公布了地方版的低价药增补名单,就各地方自身特色与用药习惯进行了大量补充。

而这些增补名单的出炉,在7月上旬更进入了高潮。截至发稿时,几乎绝大多数的省份已公示了属地内的增补目录。

作为基药目录与医保报销目录之后第三份具有重大意义的全国性药品目录,低价药目录的出台同样掀起了资本市场大规模的“低价药概念”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中新药业的清咽滴丸、速效救心丸,精华制药的王氏保赤丸,通化东宝的镇脑宁胶囊,桂林三金的蛤蚧定喘胶囊、三七血伤宁胶囊、三金片,白云山的消渴丸、乳核散结片、障眼明片,云南白药的云南白药酊、云南白药散剂,太龙药业的双黄连合剂,千金药业的妇科千金片等独家品种均在各地名单之内。

相较于资本市场的狂热,医药产业界对于入选低价药目录的品种保持着谨慎观望的态度。一位本土医药行业的负责人就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大企业高利润的药品入选该名单,直接将面临“限价 招标”的双重考验。这样的规则重塑在救活一批中小品牌“杂药”的同时,也将迫使大药企牺牲品牌利润。而这对于上市药企,绝非其经营者所希望在财报中呈现的。

概念股持续发烧

除却前述全国低价目录中的收益个股外,地方版目录也将包括同仁堂、贵州百灵、金陵药业、马应龙、江中药业、武汉健民、奇正藏药以及神威药业等企业一同纳入了概念股的范畴内。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受到低价概念刺激后,代表个股58日以来的两个月内涨势“一片红”——贵州百灵股价跃升超过22.11%,金陵药业与精华制药涨幅也分别超过20.9%15.29%,而通化东宝亦有超过13.77%的股价攀升,总体都大幅跑赢此间沪指约1.16%的微弱涨势。

不难看出,入选目录的大部分企业都在借此概念为个股卖力吆喝。

以广药集团白云山为例,公司有351个品规入选全国低价目录,另有知柏地黄颗粒、橘红痰咳煎膏、黑豆馏油软膏等三大品种入选新疆、吉林、青海、宁夏版增补目录。广药白云山董事长李楚源曾高调表示,本次低价药政策将改变以往的药品的价格管理方式,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让药企有动力和空间加大科研投入,推动产品的二次开发和升级换代。

而受低价药清单刺激而放量增长的贵州百灵,也在清单发布伊始便公布了配合低价药的工作方向。“形成对低价药品长期跟踪的机制,积极利用公司规模化采购优势、产能优势,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并充分利用公司自建的非处方药队伍和营销网络优势,做好该类产品的销售工作。”公司在其527日的相关公告中指出。

纵观上述企业入选清单中的药品,涨势喜人的多为中成药企业与基础化药的药企。拥有香砂养胃丸、归脾丸、地榆槐角丸、香连丸等58个中成药品种的佛慈制药就借入选的机会,宣布对这数十种药品启动全面提价。

差别定价体系仍待完善

尽管二级市场一片红火,但高毛利产品被迫“削价适履”与差别定价体系的亟待完善让相当一部分药企对该清单持有保留意见。

进入低价药清单并不等同于提价补毛利。在那些竞争药厂众多的大品类内,由于价格差距较大,大型企业要得到“入场券”便很可能要面临药品大幅降价。

根据清单内容要求,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标准为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对因成本、价格或用法用量发生变化导致具体品种日均费用发生变动的,要及时进入或退出低价药品清单。

“与此前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一样,希望进入低价药清单势必在价格标这一环节与同类竞品进行PK,而诸如哈药、GSK(葛兰素史克)这些非处方药见长,较同类小药企定价更高的大型药企而言,就必须面临降价的抉择。”上述药企负责人指出。

目前,约有19%的医保目录品种出现在了全新低价药清单之中。而无论是操作多年的两大药品目录还是如今的全新清单,一直都未能摆脱“唯低价论”的质疑。为有效落实低价药品清单,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参与其中,业界纷纷呼吁执政部门对药品整体采购与定价做出统一部署。

事实上,卫计委药政司药品供应管理处处长韩会学就已透露了类似的政策动向。韩会学表示:“下一步药品招标采购新思路,分类管理成为关键词,其中对低价药、量小必需、独家品种、价格稳定、特殊药品等品种进行分类采购。”

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宋大才也在近期给出了较为细化的指导方向。“价格司下一步工作思路是要尽快研究实施药品价格的扶持政策,建立以客观指标评价为主体的区别定价资格认证体系,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鼓励药品的研发创新和质量提升,促进医药行业的结构调整和集中度的提高。”

据上述负责人透露,分类管理很可能也将带来低价药区隔与普通药品的分类招标,即“对独家、价格低廉、临床必需等品种区分类别,采取不同的采购方式”。不过,目前低价药在发改委的直接挂网采购与卫计委倾向的招标筛选两种思路间暂无最终定论,未来走向仍待时日观察。

消失的低价药:重回药房“道阻且长”

533种低价药被取消最高零售价限制,但直面消费者的零售市场,对此政策的态度依然谨慎。

多位医药流通环节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今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正式放开对低价药的最高零售价的限制,但到目前为止,无论从药品供应还是销售价格上,零售终端基本都保持原貌,只有部分企业针对一些无法替代的药品,库存量增加,而生产企业的供应频次也相应提高。“但这些药品也只有几十种,在所有被取消最高零售价药品目录中,只占零头。”

流通渠道的谨慎仍然集中在当前的药品政府集中采购和顺价15%的政策大背景并未放开。一流通企业药企负责人坦言,“这些政策让零售渠道仍然倾向于高价药,低价药限价政策放开的意义不算很大。”

消失的低价药

从事药房连锁三十多年,杨刚的连锁药店已遍布全国,但其起家的资本曾是低价药。“最初的药房销售中,主要以低价药为主,占比达到60%以上。”老杨说,这些低价药产品包括老百姓用量较大、常用的药品,如红霉素、青霉素等。

杨刚回忆,当时的药厂基本是通过成本价加价15%左右,出售给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流通企业再加价15%左右出售给消费者。“整体行业利润率不高,但单品销售规模大,整体利润仍然十分可观。”

但到2003年前后,低价药的市场空间被大幅压缩。为了让老百姓用上低价药,国家开始限制低价药的价格,反之,原材料和人工等成本上涨,低价药的利润缩小不少。“到2005年前后,大部分低价药的利润被压缩到只有不到5%,很多企业采用减产或停产的方式应对。”杨刚说,当时很多售价在1元左右的药品陆续消失,消费者来购买时经常买不到。而到目前为止,其门店销售的药品种类中,低价药占比不到5%。“很多普通的低价药,我们已经停卖了八九年了。”

武汉本土一连锁药房负责人透露,在公司此前的销售结构中,约45%的产品均是低价药,但随着国家对低价药的限制出现后,这类产品基本消失。“到目前为止,在公司销售的品种中,低价药占比不到5%,且供应量有限,经常出现断货的情况。”

上述流通企业负责人也坦言,此前,公司出售的药品中,低价药和高价药占比分别约为82,但随着低价药利润空间被挤压,目前几乎达到了46

低价药淡出市场的同时,被替代的药品也在逐日增多。杨刚说,这些高价药的药效与低价药差别不大,有的甚至完全相同,只是更换包装后,产品价格翻几倍。在这种背景下,老百姓医疗费用逐日攀升至今。

谨慎的渠道商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出公布,为鼓励药企生产低价药积极性,减轻患者使用高价药的负担,国家取消283种低价西药、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根据公开的清单,被取消限价的药品包括红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庆大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常用、廉价的药品。

“根据政策要求,今后,这500多种药品的价格可由企业根据市场和成本进行价格调整。”一企业政策研究部门负责人指出,从理论上看,这有利于低价药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规则定价,而这些药品的定价不会太过夸张,对比现在已替代的高价药,其性价比更高,利于低价药恢复正常的市场价格。目前,已有不少生产企业开始增加低价药的生产频次,增加药品供应量,如果今年下半年政府招标采购药品后,预计明年年初,低价药的销量可大幅回升。

上述负责人指出:“事实上,虽然面临成本上涨的压力,但90%以上的低价药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仍然是有盈利空间的。”上述政策研究负责人则指出,比如以前卖2元左右的药品,最初实际成本只有0.3-0.5元,此后,经过多轮招标和比价后,药品价格不断被拉低,但即便到目前为止,同类产品的成本上涨也只到1元左右,也就是说,低价药需求量大,走量快,即便按正常的价格销售,其产品仍有利可图。

真正让低价药无利可图的则是当下 “以药养医”的市场环境。上述人士解释,在药品销售渠道中,许多医院仍然没有重视医生的回扣制度这一“潜规则”。根据八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纳入低价药清单的药品,将退出现行的“双信封”制药品集中采购,由各省(区、市)药品集中采购机构对通过相应生产企业直接挂网,由医疗机构自行网上交易,阳光采购。

“政府只负责定量,但无法定价。”上述企业负责人表示,而价格方面,公立医院仍然实行顺价15%的政策,同样的产品,如果定价10元,其顺价可达到1.5元,如果定价为5元,则只能顺价0.75元,在这种机制下,零售渠道仍然倾向于高价药。“低价药的市场空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武汉一三甲医院负责药品采购的负责人更是坦言,目前,中国的医药定价体系依然是“以药养医”,中国药费贵的根源仍然在于定价机制,从实际采购中,高价药对医院的收益更高,如果改变不了这种现状,即便低价药市场放开,其实际的效用可能并不大。

上述武汉本土药企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保留一些低价药作为做活动时的药品,赠送给消费者,低价药基本都是平进平出,竞争力也主要体现在低价和效用两方面。如今即便政策放开,贸然提价对零售企业的份额也会有影响。这场本意降低医疗成本的政策到底会对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还是个未知数。(应采访对象要求,杨刚为化名)

尴尬的低价药清单:站在基药的对立面?

低价药政策出台至今正好两个月,各地按照发改委要求,纷纷确定各省的低价药增补品种。低价药看似将颠覆现有的药品招标采购体系,也令一些企业欢欣不已,但从其诞生至今的市场表现看,低价药并未如其初衷一样,反而走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在发改委“71日”的大限后10天,各省份的低价药清单也陆陆续续公布完成了,仅剩下黑龙江、北京等部分省市尚未发布自己的增补清单。

加上国家发改委在今年58日公布的530个品种的“国家版”低价药清单,不少省份的低价药总清单浩浩荡荡的达到近千种。而这些省份的公立医院至少有三份“药品名单”在同时运行:医保目录、基本药物目录、低价药清单。

79日,有药企人士表示:“各省的低价药都是由企业自行申报的,虽然报了那么多,但我们心里的确没底,不知道采购如何进行,也不知道利润空间到底如何。”

由于刚出台清单,各省的低价药尚未真正开始按政策采购。“低价药”被认为是国家出台的关于药品招采的最“看不懂”的政策之一。从形式上看,卫计委规定“基层医疗机构实行集中采购、集中支付;公立医院直接与挂网企业议价成交”,但这一方式被指与国务院医改办推行的“双信封制”存在本质的矛盾。

低价药到底何去何从,几个政府部门之间似乎也没有好的答案。

清单“有点乱”

629日,2014年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在青岛召开。在会上,卫计委药政司副司长孙阳对低价药有一段明确的表述:“请不要把低价药等同于短缺药品,不能把低价药等同于基本药物。不要偷换概念,也不要对政策打折扣,做减法。”

孙阳所指的“偷换概念”,是发改委出台低价药清单之后业内偷偷流传的说法。低价药的初衷是扶持“低价短缺药”,即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鱼精蛋白、甲硫咪唑、白消安等价格偏低,生产企业较少,市场有一定需求量的药品。发改委最初计划让这些药品实现价格上浮,脱离最高零售价的限制,以鼓励企业生产。

但是在具体制定名单时,“短缺”这一概念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唯有以“低价”一个指标为参考依据。于是就出现了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这样年销售额超过10亿的“低价药”进入发改委清单的情况。

真正对药监和卫生部门有触动的是,低价药实际侵占了基本药物甚至是医保用药的地盘。九州通营销顾问耿洪武大致统计过,发改委的低价药数量约占国家医保目录的19%。如果加上各省增补,比例极有可能突破20%,接近四分之一。

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目录,大小药企莫衷一是,不知道如何应对。白云山内部人士介绍:“现在各省的增补目录有的是企业自行申报的,有的是根据最高限价算出来的,我们也觉得有点乱。”

广药白云山共有351个品规列入国家的低价药清单,占公司总产品数量的70%左右。“因为价格是确定的,低价药理论上只需要采购就行了。但现在全国都还没开始采购,只有几个省份在进行采购环节的征求意见。”

在此背景下,各企业对低价药采购均保持谨慎。上述业内人士认为:“低价药可能会打破现有基药招标中形成的‘市场规则’,如果低价药采购数量不大,却又损害到基药,企业会得不偿失。”

基药虽然价格不高,但也存在二次议价、折扣等问题。而低价药则计划是完全实价挂网,企业直供医院。这必然会打破一些既有规则,令采供双方都不舒服。

卫计委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孙阳强调:“低价药实施意见只是要发挥好协调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通过提高最高限价,来提高市场定价。”言下之意,采购环节的变动过大,实非低价药政策本意。

抛弃低价药?

孙阳在上述会议时希望强调的,是基本药物的主导性地位。

基药制度是新一轮医改形成的最大成果之一,是经过众多部门利益博弈之后的产物,自然无法动摇。低价药清单和采购政策的实施,也应考虑基药的地位。

现行的低价药采购政策,无疑抢了基药的“风头”。一旦实施定价挂网、医院直接向企业订货,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程序将几乎荡然无存。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原本只能使用基药,而如今,只要药品价格够低,非基药也能堂而皇之进入乡镇卫生院,这实际上削弱了基药的地位。

卫计委正在酝酿新的招标采购办法,规避这一问题。卫计委药政司药品供应管理处处长韩会学在上述会议期间透露:“下一步药品招标采购的新思路,就是采取分类管理的措施,其中对低价药、量小必需、独家品种、价格稳定、特殊药品等品种进行分类采购。”

这等于既承认低价药的地位,又对其作出了进一步限制,即“量小、特殊”的将被真正区别对待,其他仅仅是价低的品种,可能将无法享受优惠政策。有人士就指出,这一办法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基药的地位。

重申基药地位的意义还在于,招标采购环节,医改办和卫计委仍更看好“双信封制”,仅希望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如量价挂钩等。在决策层看来,经过考验的“安徽模式”是国内市场环境下最合理的招标采购方式。尽管广东的“药交所模式”也正在实施,但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推广的可能。

双信封制的核心便是限制价格,让质量都符合标准的品种比拼降价,以实现对采购种类和价格的控制。一旦这一核心被打破,尤其是在低价药模式下部分药品甚至有可能提高价格,这恐怕是各方都难以接受的。

这正是低价药清单在各省推广时所遭遇的尴尬,有企业干脆明确表示,并不计划参与低价药申报,将仍然坚守基药,因为“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