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公告 / 行业新闻 /

给“看病难”“看病贵”开张中医药处方

来源:光明日报 | 2014-02-12 09:29:05 | 【 评论 】

我国新一轮医改启动四年多来,基层百姓已从中受益。但是,当前医改已进入“深水区”,人民群众对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期待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正逐渐凸显。一方面,随着全民医保体系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看得起病;但另一方面,由于基层缺少高层次人才,公众对基层医疗仍普遍缺乏信心,依然有大量患者涌入大医院。如何建立良好的诊疗秩序,有效分流患者,降低医疗费用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前不久,记者跟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到天津、湖北等多地进行调研时发现,中医药在基层发挥着巨大作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而医改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卫生工作的发展。中医药正是凭借着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正在为深化医改作出贡献。

上百个“国医堂”大受欢迎

在天津,由政府主导创办的“国医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目前,全市76个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有“国医堂”,乡镇卫生院建有47个“国医堂”,2013年全市所有涉农区县卫生院全部建成“国医堂”,已基本建成15分钟医疗圈。针灸、刮痧、拔罐、熏蒸……种种传统诊疗方式的广泛开展,不但让中医药在老百姓心中生根发芽,还实现了医患双赢的大好局面。据统计,目前全市“国医堂”患者次均费用由年初的149.13元,下降到99.38元。社区医院中医药处方占总处方的51%,中医门诊比例超过30%。特别是城乡居民中医药知晓率、满意率在90%以上。

此外,“国医堂”还成为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中药阵地。通过“国医堂”内各种中医药知识特色宣传和举办中医药养生讲座等,宣传了中医药的传统优势,增强社区居民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强化社区居民中医药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意识,进一步拓宽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面,成为普通百姓获取中医药知识主渠道之一,对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医康复盘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湖北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的居民不但生病了会直接奔这里,很多其他地区的患者也经常慕名而来。据了解,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前身是武汉市青山区第一医院。虽然生存不成为问题,但当时的院长姚汉金却认为,作为城市里的小型综合医院,已经没有了发展优势。

    “因为论设备,我们比不上大医院;论服务,我们赶不上民营医院;论药价,我们比不了药店。”姚汉金认为,如果做医院,在武汉市就是最小的;如果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可以在全市做得最好。因此,他力排众议,主动转型为青山区红钢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率先取消了妇产科和外科,并推出家庭医生制度,同时鼓励医护人员到社区中去开展服务型“营销”。不仅如此,姚汉金还将目标锁定在中医康复领域。针对社区内有颈肩腰腿疾病及中风后遗症患者较多的情况,中心通过人才引进、培养,形成了以脑卒中中医康复为特色的中医科。作为该中心的“拳头”科室,中医科去年的收入达到800多万元。目前,红钢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了11个社区居委会,服务人口4万多人,日门诊量达到300多人次。

    “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办得成功,关键还得看这家机构是否获得周边居民的认可。”姚汉金对此深感自豪。

一个个成功的案例,说明了中医药在基层大有可为。与此同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基层中医药发展不均衡、人才不足等现状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是制约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制约医疗卫生行业把改善民生落到实处的瓶颈问题。为此,专家认为,还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在基层的应用,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下、有一定质量与水平保障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下一步,相关职能部门还需做好政策制定、创新机制和条件建设等一系列课题。